杜仲文化馆
杜仲中药大事年表
杜仲,是地质史上新生代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180万年)古老树种,在第三纪晚期以前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迄今己在地球上发现15种杜仲属植物化石。
最早在古新世(距今6500万年~5300万年),杜仲的一支Eucommiaceoipollenite,已在古中国大地上繁衍生息,直至第三纪晚期以前,杜仲还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北美大陆。如美洲杜仲E.montana Brown 和E.browni Becker,中国E.minor Sun M-R,日本E.japonica Tanai,俄罗斯E.palaeoulmoides Baik,德国E.europaea Madley等。
到中新世早期(2300万年前),由于环境的变化,杜仲首先在北美消失。
随着第四纪冰河期(距今200万年前)来临,继白垩纪-第三纪后,地球再次迎来一个生命大灭绝期。世界三分之一陆地面积被厚厚的冰川覆盖,气候急剧变冷下,杜仲在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相继灭绝,仅有一支血脉E.ulmoides Oliver,幸免于难,它就是中国杜仲。
第一篇:杜仲传统中药篇
进入人类文明史后,杜仲的药用价值被发现。东汉初年,我国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世界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首次记载了杜仲的药用功效,“杜仲,一名思仙,味辛平。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把杜仲和阿胶、人参并列为上品中药。
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进一步阐述了杜仲入肝补肾的药效,并考证了“思仙”得名由来,“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杜仲的这一仙道传说增添了其神秘色彩。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医药学家、植物化学专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针对杜仲开展了大量学科研究和临床试验。1948-1951年,俄罗斯学者Salezhinskia NW,用杜仲提取液作药理实验,证明其具有双向调节血压的功能,并对100多位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955年,在列宁格勒召开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杜仲药理学研究学术讨论会。在这次学术大会上,正式公布了杜仲降血压的研究成果。
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了大批医药简牍,其中有采用杜仲治疗“七伤”所致虚劳内伤疾病的记载。
1976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试验再次证实杜仲具有调节血压作用。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胡秀英认为,杜仲是目前世界上最高质量的无毒副作用的天然降压药物。美国夏威夷大学华裔教授姚香雄表示“杜仲是最温和而安全的降血压药物”。
2000年,杜仲(Cortex Eucommiae)载入2000年版《中国药典》,把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作为杜仲药材质控的重要指标。
2001年,日本厚生省正式批准杜仲叶提取液为调节血压的特定保健品。
2001年10月24日,杜红岩研究员主持研制的“杜仲雄花茶及其加工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在随后的10多年中,杜种雄花茶加工艺不断改进,杜仲雄花茶产业已初步形成,并已成为我国保健茶市场的佼佼者和知名品牌。
2002年2月28日,原国家卫生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将杜仲和杜仲叶,列为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外科学家研究发现,杜仲含有80多种天然活性物质,有补肾壮阳、抗衰老、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减肥美容等多种作用。
2005年,杜仲叶首次列入《中国药典》,以苯丙素类化合物中的绿原酸为质量控制指标性成分。
2006年,杜仲载入《日本薬局方》(15版日本药典)。
2006年10月16日 ,原国家卫生部【卫食新试字(2006)第0003号】文件,批准杜仲籽油为新资源食品。杜仲系列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被称为是中国杜仲近代认识史上第四次飞跃。
2007年,杜仲(Eucommia Bark、Eucommiae Cortex)载入《欧洲药典》(第6版)。
2007年,中南大学欧阳冬生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证实了杜仲木脂素是杜仲降压的主要部位;随后研究发现杜仲木脂素具有抗糖尿病并发症及抗高血压心血管重塑和肾损害作用,该成果为基于杜仲开发防治高血压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物奠定了基础。
2014年,中南大学欧阳冬生教授团队建立了从杜仲翅果获得高纯度桃叶珊瑚苷制备工艺路线,解决了桃叶珊瑚苷来源难题,发现并证实了桃叶珊瑚苷具有抗特发性纤维化、抗肝纤维化、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2019年,进一步发现并证实了桃叶珊瑚苷具有抗癫痫活性。
2014年4月16日,原国家卫计委 (2014年 第6号)文件,批准杜仲雄花为新食品原料。
2015年,我国首个杜仲单方制剂药品“全杜仲胶囊”,载入《国家药典》(2015年版)。全国以杜仲为原料的药品317种,其中载入国家药典38个。
2018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关于征求将党参等9种物质作为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管理意见的函(国卫办食品函〔2018〕278号)”,杜仲叶被列入“药食同源”物质。
第二篇:杜仲中药产业篇
1992年11月27日,由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农业应用委员会和桂林市科技活动中心牵头主办的“全国首届杜仲综合开发利用研讨会”在桂林召开,正式拉开了我国综合开发杜仲资源的序幕。
1997年8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苏印泉教授的发起下,第一届国际杜仲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杨凌成功召开。
2010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杜仲项目国情调研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景源研究员任组长。
2011 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任李景源向全国“两会”提案《运用系统想维,统筹谋划杜仲产业发展》。提案被全国人大、全国政协评为优秀提案。
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调整项目指南将“天然橡胶及杜仲种植生产”培育列入农林产业支持范围,杜仲胶产业成为我国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1年10月18日至19日,在湖南吉首大学召开了首届中国杜仲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坛以“培育杜仲大产业,创建可持续未来”为主题。迄今已连续举办八届。
2012年7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杜仲在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都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2013年1月13日,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成立“国家林业局杜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3年9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家林业局杜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林业科学院经济林研究开发中心、上海华仲檀成杜仲种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发布了我国首部以单个树种对社会发布的绿皮书——《杜仲产业绿皮书》。
2014年1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8号)》,明确将杜仲列入重点支持发展的木本油料树种。
2016年12月,国家林业局印发《全国杜仲产业发展规划(2016-2030年)》,对我国杜仲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安排,同时也为杜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杜仲产业科学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规划》指出,杜仲产业具备促进和支撑打造我国经济、产业战略升级版的潜力。
2017年5月22日,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林业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杜仲产业发展工程”被列为“十三五”全国林业产业重点建设工程。
第三篇:杜仲中药资源篇
中国是世界现存杜仲的唯一产地。
1896年,法国首先从我国引种栽培杜仲,随后英国也开始引种。1899年杜仲引入日本。1906年引入俄国。1952年引入美国。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贵州遵义、湖南慈利、江苏南京分别建立了万亩杜仲专业林场。70年代以后,湖北勋西,河南汝阳、灵宝、陕西略阳,江西井冈山,甘肃陇南,江苏响水等地分别建立了杜仲基地。
1992年,杜仲作为稀有植物被收录于《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
1995年,“华仲1-5号杜仲优良无性系选育”通过专家鉴定,1996年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杜种良种,填补了我国杜仲良种的空白。
1999年,杜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2001年,北京市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杜仲公园,占地面积约66公顷。
2011年11月,“华仲6-9号”杜仲良种通过国家林木良种认定,这是我国第一批国审杜仲良种。迄今,已有10个杜仲良种通过了国家林木良种审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
2014年11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杜仲全基因组精细图》绘制完成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杜红岩研究员绘制完成的杜仲全基因组精细图,为世界上第一个木本药用植物基因组精细图,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完成杜仲基因测序的国家。
迄今,我国杜仲分布在河南、湖南、湖北、陕西、四川、江西等27个省份,全国种植面积36.7万公顷,约550万亩,占世界杜仲资源总量的99%以上。